使用者,也乖乖的把現金掏出來,搬一台回家
說真的沒有用過 Mac ,只有聽說過他底層是用 BSD 打造的,應該八九不離十,用了兩天,說一點點心得
優點
1. 漂亮,不管是外觀,或是使用介面
2. 作工精細,電源線設計,孔位工差,螢幕開合機構,軟體整合,系統穩定性,其他 PC 的 ultrabook 難與其比
3. 不外接電源,使用時間很長
4. 一版一版進步,不太會像是在 pc 廠商上面看到的,一版一版 cost down.
說完好的換說缺點
1. usb 接頭少,要帶 hub
2. 沒有 RJ45,人多的時候,wifi 很鳥的,尤其傳大檔時
3. 螢幕要外接線,而且支援不好
3. 對應其他外廠週邊,驅動程式支援不好,這一點,我好好誇一下 Linux 了,driver 支援包羅萬象,我的外接螢幕設定,在 Linux 上面簡單的輕鬆稿定,
Mac 上沒辦法,接轉接線,正確解析度,還出不來,換了條線,解析度還不一樣,連螢幕連結線也要挑
4. 軟體套件套件更新,這一點 Debian Linux 無敵,不管你要由 source 或是 binary 安裝,Debian 大贏
5. 開發環境建制,和 Linux 比較,因為沒有好的套件管理系統,所以有點耗時,homebrew 和 Debian 的套件管理比起來,還是蠻弱的
6.
Mac 不能調整預設系統字體大小,外接顯示器,判斷成電視,解析度正確,字體模糊 ,外接螢幕時,內建的顯示器,要闔蓋才可以關掉,會不會管太多,想打開幫助散熱也不行,只用電池,外接螢幕,闔蓋他就休眠,把外接螢幕也關了,這會不會也算是自作聰明
http://ireckon.net/2013/03/force-rgb-mode-in-mac-os-x-to-fix-the-picture-quality-of-an-external-monitor
說真要是有 PC 作 Notebook 的廠商,願意用 Air 的作工,加上差不多的使用時間,可以換 2.5 寸 SSD,筆電的
記憶體,價錢比 Air 便宜一點,出貨量也有一定的大量,我一定立馬敗一台,可是卻真的沒有一家廠商願意爭氣一點
說說我的過去 notebook 歷史
第1台 acer 的好像叫 351吧,螢幕底座支架斷裂
第2 台 IBM X31,滿意使用,當時的首選
第3 台 lenovo thinkpad x60 ,還 OK ,溫度有點熱,散熱不太行,真的會熱當
第4 台 lenovo thinkpad x200 ,滿意使用
第5 台 lenovo thinkpad x220 ,因為是最後一代的鍵盤,就買了一台
後來 thinkpad 也不 thinkpad 了,現在 pc notebook 價格不比 Air 便宜,作工用料都比較差,
使用時間短,有點像是 Android 和 iPhone 一樣,每個人有每個人要的,手機我要可以外插 SD卡,換電池,大銀幕,所以高階手機我不用 HTC 的也不用 iPhone ,
notebook 我要鍵盤好打,效能像話,使用時間長,做工牢靠,能有多輕薄,就有多輕薄,可以換 2.5 SSD ,記憶體,全球出貨量,有個基數,
未來保修備料是玩真的,市場還真的居然找不到半台,可以選最接近的,好像還真的剩下不多
現在廠商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我要便宜,穩定,好用,不是觸控螢幕,或是新的作業系統,如果是硬體廠,你就乖乖的把每一個小細節做好
小事都做不好,連我這麼外行的使用都看的到,有很多小細節,真想不懂,為什麼這些做了十幾二十年的廠商看不到
拜託來一台
鍵盤好打,可以用 2.5 寸硬碟或 SSD,記憶體可以擴充(這就是難的地方,又要擴充,又要輕薄,拜託 RD 時間花這裡),螢幕底座不會裂,
螢幕轉軸,開和鬆緊剛好,不會開久了就鬆,或是太緊,接孔尺寸精準,散熱模組,用點心,都給你作十幾年了說明書還是寫不能放腿上,
輕薄長效,好的外型設計,就繼續用,節省模具成本,不要為了改變而改變,想想能給什麼更好的使用體驗
而不是這一次,要 cost down 什麼
我的比較邏輯
1. 現在所有的 notebok 鍵盤都蠻鳥的,就算了
2. 輕薄的 ultrabook 和 Air 都是裝 SSD ,部份是 2.5 寸 SSD,部份是客制 SSD.
3. 使用時間,ultrabook 的使用時間,大多是 3 ~ 6 小時,這一點 Air 就大勝了
4. Linux 支援度, 自由無價
5. 出貨量要大,就可以保證未來在掏寶或是 EBay 上什麼都買的到
喜歡 Linux ,要兼顧,開發和美觀,作業系統也可以用 Mi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